天赐骏马——黑帐篷下的“智阁鲁如”

  • 发布时间:2018-12-11 12:19:25
  • |
  • 作者:天峻县文化馆
  • |
  • 阅读次数:270次

天赐骏马——黑帐篷下的“智阁鲁如”

六大水,五大山,五林沟谷间平原,大小河四十三,湖泊沼泽连冰川,这是在描绘青海省天峻县“神湖之源”和“骏马之乡”的神奇地势。2018年7月23日,“部校共建”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社会实践的“大篷车”行进在这片辽阔的热土上。

天赐骏马——黑帐篷下的“智阁鲁如”

采访文化馆主任

望向窗外的风景,绿色的草地向远处铺开,连接着成片的青山,在蓝天的映衬下愈发青翠。这个总人口达4.7万余人,少数民族(藏族、蒙古族等)占85%的农牧地域,历史文化悠久、风景迤逦。千百年来,牧民们逐水草而居,一年当中在冬夏季来往迁徙,帐篷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最安心的休憩家园,尤其是黑帐篷。

在“大篷车”停车加油的短暂休整期间,我们走进了它并领略到它的独特之美。黑帐篷:主要材料是牦牛身上最粗的毛发,由于颜色一律是黑色的,外观又不加任何装饰,所以得名“黑帐篷”。仔细观察,篷顶与四壁交接处的四角和四边的中部各缝有一根长绳,长七米到十几米不等,一般是结实的牛毛绳或牛皮绳,牧民称之为“江塔”。据牧民介绍,制作黑帐篷一般需经过剪毛、梳毛、捻线、卷线、铺线、编织等工序。一顶20平米的黑帐篷需要10个人花费1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可容纳六七个人。黑帐篷的篷顶设有可随意启闭的长方形天窗,天窗上有一块盖布,白天打开,夜晚合闭,可供整日的通风采光与煮饭散烟使用,由于其在冬日也能有效地防止雨雪灌入,因此在当地备受推崇。牧民们总说:“如果说黑帐篷是游牧人灵魂的歌,那么牦牛是大地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天赐骏马——黑帐篷下的“智阁鲁如”

黑帐篷

为更好地“走进柴达木,情系神湖源,领略藏族情”,我们“大篷车”小分队一行五人来到了天峻县文化馆,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黑帐篷,以及在它的怀抱下所展开的“智阁鲁如”民间文化艺术节(后简称:“智阁鲁如”)。

“智阁鲁如”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民间活动,一般在每年的8月举行。据天峻县文化馆卫国主任介绍,今年“智阁鲁如“活动的时间为8月8日到8月10日,将由县文化旅游局牵头,天峻县文化馆承办,当地牧民自发组织报名的形式展开。节日期间会有格萨尔史诗表演、锅庄舞蹈、赛马、射箭、歌舞、朗诵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活动结束后,由特邀嘉宾为各个项目中的优胜者颁发奖金和纪念品。

天赐骏马——黑帐篷下的“智阁鲁如”

神湖之源——天峻

“智阁鲁如”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0余年的历史了,但正式由天峻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到今年为止只有7届,据天峻县文化馆副馆长春梅说:“‘智阁鲁如’还面临着很多让人棘手的问题,比如资金不足、人才匮乏、非遗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工作都是目前需要集中精力去解决的各项难题。”长馆长同时提到,“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承方面其实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海西州唯一的纯牧业县,文化发展乃是天峻县的重中之重,应不断地在探寻对外发展和创新的新路子上下功夫”。

天赐骏马——黑帐篷下的“智阁鲁如”

查看资料

据悉,今年5月,天峻县文化馆(站)为提高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工作者以及基层文化骨干的业务水平;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特地举办了“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艺术普及与省级非遗项目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培训班,州级文化“三区人才“辅导老师更智和仁青东知就“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艺术普及和群众文化创作,基层文化建设,省级非遗项目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实地教学、非遗保护工作者与民间艺人交流等相关内容,来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对传承民族文化、三区支持基层文化的方式方法、文艺节目的编排创作、非遗挖掘整理归档等方面的能力。

与“大篷车”并行着的我们,由于采访任务没有办法停留到8月8日“智阁鲁如”开幕的那一日,深表遗憾的同时却信心满满,因为我们看到了一届在比一届好,一届更比一届强。在这里,我们“大篷车”小分队衷心的祝愿2018年“智阁鲁如”民间文化艺术节圆满成功。

天赐骏马——黑帐篷下的“智阁鲁如”

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