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情况汇报

  • 发布时间:2019-11-25 09:56:55
  • |
  • 作者:天峻县文化馆
  • |
  • 阅读次数:182次

天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州文化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县文化部门在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潮,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工作成效。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一)县情简介。天峻县是海西州唯一的纯牧业县,地处青海湖西北部,祁连山南麓,柴达木盆地东部,东邻海北州祁连县和刚察县,南接海南州共和县和海西州乌兰县,西毗海西州德令哈市,西北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交界,地处海西、海南、海北三州交汇处,是海西州的东大门,国道315线和青藏铁路穿越县境,是通柴(柴达木)进藏(西藏)入疆(新疆)连甘(甘肃)的重要通道,交通十分便利。县域总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5%,可利用草场占总面积的50.1%,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全县辖3镇7乡62个行政村2个社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地区,有藏、汉、回、蒙古、撒拉等15个民族,户籍总人口约2.3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98%。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储量多,品位高,木里煤田是青海省最大的露天整装煤田;已探明的石


灰石岩矿D级储量12.9亿吨,储量、品位居全省前列;在木里地区永久冻土层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常规石油和天然气的最佳替代能源。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天峻历史悠久,风景旖丽,古丝绸南路羌中道穿境而过,是登山游、生态游、民俗游的理想胜地,素有“神湖之源”和“骏马之乡”之美誉。

(二)非遗项目基本情况。天峻县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有4项,代表性传承人3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项,代表性传承人34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9项,代表性传承人43人。州级传承基地已成功申报3项。

二、遗保护传承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保护传承夯实基础。 2005年,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化部门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天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在当年全县文化工作会议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工作由文体局领导、文化馆为责任主体牵头成立天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乡镇文化服务站全力参与、配合。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化服务站、文化馆、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会议精神及文件精神,详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从2005年3月起,县文体局安排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开展普查工作。普查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和所有牧业社。在整个普查过程中,专班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克服经费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难度大等实际困难,跋山涉水,走村串户,遍寻民间艺人。尤其对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进行了深入调查,运用摄像机、照相机、采访机等现代设备和人工手段详细记录所发现的传统民歌、民间文学以及普查到的各种民间技艺,从而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资料,普查人员还各司其职,边普查边整理。椐不完全统计,我县普查涉及项目105个,确认县级名录79多个,整理文字资料100余篇,拍摄照片1000余张,DVD光盘20余张,登记民间艺人100余名,新收集民歌300余首,民间故事、谚语200余条,传统民间舞蹈有阿汉达勒寺“羌姆”、民间社火;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县民间艺术档案信息库,为保护传承夯实了内容基础。

(二)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不断丰富非遗项目。我县在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过程中,一边认真开展普查,一边积极进行申报。“岗格肖勒雪山传说”“西王母石室传说”“海西藏族黑牦牛帐篷制作技艺”被评为青海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赐骏马传说”被评为青海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项,分别为:古绣唐卡制作技艺,藏族妇女头饰(玛尔旦)制作技艺,藏炉制作技艺,藏族山羊角捻线制作技艺,海西藏族酥油花制作技艺,藏族挤奶歌,扎西君乃圣山的传说,海西藏族石刻技艺,海西藏族拉卜则,藏族服饰皮袄制作技艺,海西藏族女孩成年礼,海西藏族六月歌会,天峻格萨尔说唱,藏族毡普制作技艺,天峻羊角点香器制作技艺,藏族牛犊节,藏族八十大寿诞礼,藏族谜语,藏族夏周及其代表性传承人34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9项,分别为:藏族赞词,酸奶制作技艺,搓毛绳,起名习俗,捻线,藏族三岁童剪发了,勒,弹唱,拉伊,四月永乃节,阿汗达勒寺羌姆,皮具制作,酸奶制作技艺,藏族脑震荡复位等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43人。州级传承基地已成功申报3项,分别为:黑帐篷传承基地,藏族妇女头饰(玛尔旦)传承基地、藏族石雕技艺传承基地。2015年1月,我县被公布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代表项目为“赛马”。2018年参加“全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周传承人手工艺品比赛”二等奖作品1个、三等奖作品3个、优秀奖作品1个。2019年参加“全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周传承人手工艺品比赛”二等奖作品1个、三等奖作品4个、最佳巧手奖作品3个。

(三)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培训,提升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水平。协助举办海西州《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艺术普及与省级项目黑牦牛帐篷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培训班、组织举办天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培训、首届黑帐篷制作技艺培训,培训积极邀请专家学者,重点对非遗传承人开展培训,对于增强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助推地域文化繁荣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工作,增强非遗传承保护意识。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智格鲁如旅游文化艺术节”等重要节庆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通过宣传展板,文艺演出,非遗实物展示等活动,借助天峻电视台、“天峻新闻网”“天峻发布”等媒体平台重点宣传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呼吁全社会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意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保护工作。

(五)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经费投入,保障非遗传承保护工作。2019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资金5万元。2019年4月9日,天峻县文化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培训费用20200元整。2019年6月10日,天峻县文化馆首届省级非遗项目黑牦牛帐篷制作技艺培训经费2260元。累计今年投入使用资金22460元。

三、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宣传教育工作不足。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不足,导致不少人还不清楚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什么,使我县申报项目局限性较强。

(二)经费保障不健全。县财政对非遗普查、保护工作经费投入较少,使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高素质专业人员匮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点多、面广、专业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心2套牌子,1套人员,高素质专业人员匮乏,没有固定的编制,使保护工作缺乏总体规划和前瞻性研究,规划不落实,措施不具体,工作缺乏科学性。

(四)非遗项目后继乏人。由于非遗传承人从事的工作基本都是传统手工艺,用脑、用智、用心,却工资待遇低,过着并不体面的生活。年轻人受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大都不愿意学习传统文化,非遗项目后继乏人。老一辈艺术家年事已高,一旦离世,非遗文化面临失传。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各界力量,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培养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和民间组织,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

(三)加大投入,落实保护经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

(四)加强人才培养。要抓好传承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热爱传统文化、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奉献精神的相对稳定的专兼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另一方面上级文化部门继续加强对工作队伍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